鴻是指大雁,而鵠則是天鵝。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禽》中指出:鴻鵠通稱天鵝,羽毛白澤,其翔極高而善步,一舉千里,展翅凌云。由此看來,鴻鵠是古人對大雁、天鵝之類飛行極為高遠鳥類的通稱。從生物分類學上來說,大雁和天鵝是近親,均是鳥綱,雁行目,鴨科,雁亞科。

生活在北方的朋友,或許從小就知道,到了秋天,以大雁為代表的天鵝、雁、鴨類會排成整齊的人字形或一字形往南飛,飛到相對溫暖的地方越冬。在中國北方的許多地區,驚蟄已過的今日,大地回暖,冰面解凍,又到了大雁呈人字形或一字形,列隊回歸的時節。2017年3月11日,約62只小天鵝排成人字形飛過北京上空,其中大部分個體隨后降落在頤和園。
大多數雁鴨類多數時候都主要以水生植物為食:體型較大者更常取食相對完整的植物組織,包括嫩芽和葉片等;而體型較小者則更常在水中取食水草、藻類,或濾食微小的生物及生物殘體。當然,這與具體的種類和環境有關。
在鄱陽湖越冬的小天鵝則主要取食洲灘附近的水中的植物組織,正如圖中這些“撅著屁股”吃水草的小天鵝一樣。馮磊攝于南磯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在水面濾食的綠頭鴨。吳海峰攝于奧林匹克森林公園雁鴨類的喙緣往往具有櫛梳狀結構,便于過濾、聚攏食物。
2016年1月8日至17日,首次全國冬季水鳥同步調查在全國各地同步開展。這次調查發現,在內蒙古大興安嶺、黑龍江大興安嶺和黑龍江、吉林省部分地區等人們印象中全國最冷的幾個地區,也發現一些秋沙鴨、綠頭鴨、赤麻鴨、斑嘴鴨等鳥類個體,它們并沒有南遷,而是留在一些不凍冰的水域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