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螄粉是廣西柳州的特產,兼有辣、鮮、酸、燙等幾種風味。柳州盛產螺螄,也愛吃螺螄。柳州人吃螺螄已有上百年的歷史了,而柳州人一回到家鄉都是在第一時間找一碗螺螄粉大快朵頤,以解鄉思。

而螺螄之名來自湯底,螺螄粉的湯底是用螺螄(石螺),豬骨和藥材熬制而成,螺肉鮮,豬骨香,辣油飄過滿嘴爽。傳統的配菜是空心菜,或者菜花,木耳,花生,酸筍(大boss),腐竹,榨菜,黃花菜,酸豆角,另外螺螄粉店都有螺螄蛋和鴨腳。螺螄蛋是雞蛋煮熟剝殼后放在螺螄湯里繼續煮成的,吃起來有一些螺螄的鮮味。賣一塊一個,鴨腳通常賣二塊一個除了螺螄蛋和鴨腳外,有的螺螄粉店還有豬腳、豬尾巴。
螺螄粉最早出現于20世紀70年代末,雖然歷史較短,但嗍螺和米粉在柳州傳承悠久。在柳州從事40多年文物考古工作的劉文認為,從一個小的方面來說,柳州的歷史文化發展軌跡就是一段采集食用螺螄的歷史。
40多年前,中國考古學者在白蓮洞、大龍潭鯉魚嘴等遺址發現了大量的螺螄殼堆積物。“距今約2萬年前,居住在白蓮洞的‘柳江人’就開始捕撈螺類食用,并學會用火,現在白蓮洞遺址內還留下當時原始人‘火燒石螺’的遺跡。”柳州市白蓮洞洞穴科學博物館館長蔣金遠說。
2008年,柳州螺螄粉手工制作技藝成功申報自治區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當時負責申遺工作的黃曉平在申報文件中寫道:“將米粉和螺螄結合起來制作的螺螄粉,是柳州民間的一大創造,其獨特的傳統手工技藝是柳州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